您现在的位置: 安康市人民政府 >安康政法网>创建全国文明城市>文明创建

以看得见的获得感为垃圾分类加把劲

作者: 文章来源: 更新时间:2021-06-22 10:10

       在个体行为习惯的养成中,及时获得正反馈非常重要。管理环节掉链子,导致分类效果不彰;看不到成效,大家的分类热情也就慢慢被消磨掉了。反观那些走在前列的小区,无不是细节完备、分类方便,让居民尝到了家园变美的甜头。正循环机制转起来,垃圾分类也就顺利落地跑起来。

  实行垃圾分类,关系群众生活环境,关系节约使用资源,是生活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。从本质上说,这是一种生活理念的变迁,而习惯的重塑不可能一蹴而就,对于这一过程,我们有一定的心理准备。根据条例,垃圾分类是广大市民的法定义务。这意味着,垃圾分类并非“可为可不为”,而是必须为之,执行难的问题必须破解。动机心理学研究表明,在个体行为习惯的养成中,及时获得正反馈非常重要。如果能建立顺畅的正反馈循环机制,就能确保新的行为稳定、可持续。在垃圾分类上,我们不妨参考这一规律,进一步以看得见的获得感调动起公众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。

  一种生活习惯的养成,往往是人们出于某种便利性而进行选择的结果。倡导新习惯,意味着倒逼人们走出“舒适区”,多少会“添麻烦”。那么,从引导的角度来说,我们需要不断完善管理细节,全力消释人们的不适感。再看垃圾分类,从“囫囵一扔”到“两桶一袋”,“多花力气”是显而易见的。让操作尽可能简单,才能避免大家畏难和懈怠。据媒体调查,不少“后进小区”的一大通病就是管理细节“拉胯”。比如,垃圾清运不及时,投放区域臭味熏天,让人根本不想停留;垃圾桶设置比例和安放区域不合理,走十多分钟才能扔垃圾太累人;定点投放时间过于僵化,着急打卡的上班族常常赶不上……管理环节掉链子,导致分类效果不彰;看不到成效,大家的分类热情也就慢慢被消磨掉了。反观那些走在前列的小区,无不是细节完备、分类方便,让居民尝到了家园变美的甜头。正循环机制转起来,垃圾分类也就顺利落地跑起来。

  在减少“麻烦感”的同时,也要增加大家的获得感。绿色环保的道理人尽皆知,但抽象道理并不足以驱动每个普通市民。相较于“垃圾分类一小步 绿色文明一大步”的宣传,具体可感的细节更能引发共鸣,精准讲清垃圾分类的直接好处更能打动人心。比如,宣讲中不妨告诉人们,垃圾分类可以降低蚊虫孳生率、病毒传播率乃至改善小区空气质量。当每一个人真切感受到垃圾分类就是爱护自己,自然会有更主动的参与意愿。一年来,许多社区在宣传的基础上,邀请居民参与守桶等志愿活动,让人切身体会了垃圾分拣的不易,认识到分出“汤汤水水”的必要性。这启示我们,在口头宣传的同时,不能忽视各类体验式宣传。未来可以通过居民实地体验垃圾处理流程等活动,让每个人的环保贡献度具象化。当“垃圾分类,就是为我的城市减负”的逻辑更加直观可感,宏大命题与个体生活更有效对接,绿色环保理念能更充分地“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”。

  “徒法不足以自行”,必要的惩治同样是提升垃圾分类效果的重要一环。从社会心理来看,在权利与义务这两端,人们往往愿意享受文明的成果,却不愿承担文明的成本。以强有力的外部约束抑制“理性经济人”冲动十分必要。

  垃圾分类是好事也是难事,人人动手,养成习惯;人人受益,才能坚持。立足“满岁”节点,总结成功经验,梳理现实问题,以更强烈直观的获得感为垃圾分类加把劲。这将扮靓我们的家园,也将为城市精细化治理赋能蓄力。

文章录入: 责任编辑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