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层社会治理中常常面对各类风险隐患,如何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,把矛盾问题解决在基层、化解在萌芽?中央政法委秘书长陈一新在7月28日召开的第五次新时代政法工作创新交流会上强调:治理体制上要用活“存量”,治理机制上要用够“增量”,治理手段上要用好“变量”,治理动力上要用足“能量”。长安君在此细细解读。
治理体制上要用活“存量”
着眼“平时好用、战时管用”,以完善“三个组织体制”为抓手,整合盘活基层社会治理存量资源,加快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。
——完善社区组织体制,以基层党建引领社区组织建设,总结推广“红色物业”发展经验,把社区工作与物业管理融为一体,使“红色物业”队伍发展成为城市社区工作的新型专业队伍,打通服务社区居民“最后一米”。
——完善基层网格组织体制,组织社区干部、下沉干部、楼长、居民骨干、物业职工、社区志愿者等力量联防联控、群防群治,尤其把住在辖区内的所有党员、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、共青团员在平时就编入基层网格,实行常态化管理,探索“平时植根基层、战时召之能战”的新体制,推动网格化在社区管理、维护稳定、服务群众方面发挥更大作用。
——完善基层综治中心组织体制,统筹公安派出所、社区警务站、司法所、法庭等基层政法资源,以集中办公、集约管理、集成服务的方式,打造矛盾纠纷化解全流程链条,提高维护社会稳定能力水平。
治理机制上要用够“增量”
树立“全周期管理”意识,以创新“四个治理机制”为抓手,大幅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。
——创新源头治理机制,及早发现问题,及时采取有效对策防患未然,力求用最少成本和代价解决问题,把小矛盾小问题解决在基层,把大问题大风险解决在市域。
——创新系统治理机制,坚持党的领导,统筹政府、社会、市场各方力量,强化全要素协作配合,形成覆盖全面、触角灵敏、上下联动、各方协同的治理工作格局。
——创新全程治理机制,重视推进事前事中事后全程治理,形成从源头到末梢的完整治理链条,下“绣花”功夫,把每个环节的工作做扎实、做到位。
——创新依法治理机制,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“疫后综合征”,引导基层群众依法表达诉求、解决纠纷、维护权益,形成办事依法、遇事找法、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环境。
治理手段上要用好“变量”
善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,以“一网三统”为抓手,加快构建从“城市大脑”到“基层细胞”的智能化社会治理体系,充分发挥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、区块链的乘数效应,不断提升基层社会“智治”水平。
——推进“一网统管”,加快完善基层信息基础设施网络,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,推动技术融合、业务融合、数据融合,加强社会治理要素的精细化管理,做到一网全覆盖。
——推进“一网统防”,用好大数据这个“显微镜”,加强对基层各类风险隐患的智能化监测预警,切实做到矛盾风险早发现、早防范、早处置。
——推进“一网统办”,创新基层智能化服务体系,拓展数字技术应用场景,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、普惠化、便捷化水平。
治理动力上要用足“能量”
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,使之成风化俗,形成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强大正能量,使“中国之治”焕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。
——弘扬“万众一心、众志成城”的团结精神,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,打造基层社会治理共治链、同心圆。
——弘扬“迎难而上、勇当先锋”的担当精神,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在防控疫情的大考面前勇挑重担,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时刻冲锋在前。
——弘扬“舍身忘死、日夜奋战”的奉献精神,用党员干部的“辛苦指数”换来群众的“幸福指数”,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——弘扬“精准防控、精心救治”的科学精神,努力掌握社会治理规律,善用先进理念、专业方法、精准举措增强基层社会治理效能。
——弘扬“一方有难、八方支援”的大爱精神,倡导人人奉献爱心,坚持守望相助,鼓励见义勇为,形成扶正祛邪的社会风尚,让全社会充满正义正气。
主办:中共安康市委政法委员会
联系电话:0915-3287561 电子信箱:akzfw@163.com 备案编号:陕ICP备11010993号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