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,是正确认识社会、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先决条件。实施精神控制、毒害人们的心灵,则是邪教的社会危害之一。关注全体国民的心理健康,重塑特定人群的社会适应能力,让人们拥有一个正气充盈的内心世界,使更少的人误入邪教,使痴迷者早日醒悟,使转化成果愈加巩固,便成为治理邪教的必然选择和正确路径。
心理健康是抵御邪教侵蚀的天然防线,防患于未然乃明智之举。性格完美、智力正常、情感适当、意志合理、态度积极、行为恰当、适应良好,是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。一个人不可能凡事皆完美、一切都顺利,但只要拥有心理健康,就能正确识别是非与曲直,坦然应对困难和挫折,有效抵制诱惑及骗局。反之,一个人失去心理健康,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和选择,人生就会步入歧途,包括陷入邪教泥潭。由是,一个人只有保持心理健康,才能炼就抵御邪教侵蚀的金刚不坏之身。“良医治未病”,提升大众的心理健康水准,做到防患于未然,就是对邪教的最好预防。“物必先腐,然后虫生。”有的人加入某种邪教,固然有一定的偶然性,但首先是其内心世界早已出现问题,本来就是邪教易感人群。众所周知,教主、教义和教徒是构成邪教组织的三个基本要素,也是防范和处理邪教工作的三个重点指向。当前,邪教组织形形色色,有的教主藏身境外继续对国内信徒施加影响,这种不利局面短期内难以改观;邪教的所谓“教义”无不伪善庞杂,充满威胁和利诱,并借网络或经地下途径等大量传播,查禁和阻断的难度极大。相形之下,我们应该更多地围绕“教徒”做文章,把工作防线前移,保护好易感人群,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,增强其对歪理邪说的免疫力,从而大大减少他们误入邪教的几率,从源头上减少“教徒”的数量,断绝邪教的“后备军”。
教育转化邪教痴迷者的过程,实际上是重塑其心理健康的过程。作为自然人和社会人,应该有正常的理智,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,履行自己承担的相应责任。作为传统宗教信众,既敬仰所信奉的神灵,也遵守世俗社会的一般规范。邪教痴迷者则不然,完全蔑视这些社会规范,拒不承担任何责任。他们本来心理健康就出了问题,加入邪教后又被精神控制,心理状况进一步恶化,最后完全失衡,失去全部判断力,丧失了最基本的生活技能。“教”内生活是他们的全部,以致“迷惘癫狂,致死不悟”,不惜以身殉教,或者暴力“护法”、“弘法”。教育转化工作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展开的,难度可想而知。“以情感化”“以法破法”“典型引路”等仅是打破痴迷者自我封闭的手段,不过是教育转化工作的开始,核心是重塑其心理健康。展开激烈的思想交锋,需要心理健康这个攻防的支点;否定头脑中原有的歪理邪说,需要心理健康这个评判的标尺;填充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,需要心理健康这个安放的容器。对邪教痴迷者来说,转化是“痛苦”的,没有死而复生般的感觉,就没有彻底的转化。这是旧的认知体系和思维模式等“打碎重装”的过程,即心理健康重塑的过程。在实践中,不少地方在教育转化工作中尝试过心理咨询,坚持心理矫治和行为矫治并重,效果比较理想,经验可比可学。
原邪教人员是否真正回归社会,心理健康状况是重要的考察指标。如果说转化工作是对邪教痴迷者心理健康的重塑或恢复,那么巩固工作就是使其心理健康得以保持和强化,逐渐形成习惯和自觉。工作中发现,有的人“转化”后,又加入了原信奉邪教的变种,有的转信其他邪教,有的还参加了传销团伙。 这说明他们没有转化彻底,至少是转化成果不够巩固,心理健康没有完全确立,结果刚迈过这个坎,又跌入那个坑。社会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通常是邪教人员受到伤害最严重的部分,需要重点培育和辅导,使其重新认知社会常识,恢复基本生活技能。包括健康心理养成在内的巩固工作需要一个较长时期,不可能一蹴而就。要善始善终,直至转化人员与社会达成和谐状态。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,区别情况,一人一策。能够通过自我调适途径解决的,积极为其创造良好环境。确系心理疾患的,应促其早日就医治疗。
乘势推进心理健康建设,更好地助力反邪教工作。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,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日益凸现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,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,培育自尊自信、理性平和、积极向上的的社会心态。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,人民群众身心健康、向善向上,国家必将生机勃勃、走向繁荣富强。这等于吹响了加快心理健康建设的强劲号角,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。反邪教工作一向注重源头治理和综合治理,要求各地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。为此,我们要抓住党和国家重视民众心理健康问题的有利契机,利用好正在实施的健康中国战略等平台,将反邪教工作纳入其中统筹推进,着力提升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,做好特定人群的心理矫治工作。这不仅完全可行,而且势在必行。
“不能胜于心,安能胜苍穹。” 心理健康是百毒不侵的前提,与邪教治理密切相关,应该成为我们工作的一个着力点和突破点,务必更加关注,加强理论研究,积极实践应用,助推新时期反邪教工作取得新成效。
主办:中共安康市委政法委员会
联系电话:0915-3287561 电子信箱:akzfw@163.com 备案编号:陕ICP备11010993号-3